箏的歷史沿革

箏的歷史沿革

目前常用箏共有二十一根弦

《旅加華裔琵琶、古箏演奏家:劉芳訪談錄》

箏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。據考証,箏在春秋、戰果時期及廣泛流傳,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。

箏,通常又被人們叫做古箏,和琴之被稱為古琴一樣。這恐怕與它具有古老的歷史淵源、濃郁的民族特色,以及丰富的傳統箏曲給人們留下的古朴雅致的情趣有關。在古代,箏還被稱為秦箏、瑤箏、銀箏、云箏、素箏等。

一、箏的淵流和形制的沿革

關于箏的淵流,史料記載說法不一。大致有三種說法:

1、分瑟為箏說

在古代文獻中確實有分瑟為箏的說法。唐趙磷《因話錄》中記述:“箏,秦樂也,乃琴之流(一作琴)。古瑟五十弦,自黃帝令素女鼓瑟,帝悲不止,破之,自后瑟至二十五弦。秦人鼓瑟,兄弟爭之,又破為二。箏之名自此始。”宋代的丁度在他的《集韻》中也載有類似的說法:“秦人薄義,父子爭瑟而分之,因此為名。箏十二弦,蓋破二十五而為之也。”日本第十七世紀元祿年間宮廷樂師岡昌名所著《樂道類集》中記載有:“...或云:秦有婉無義者。以一瑟傳二女,二女爭引破,終為二器,故號箏。”

二人爭瑟,由爭奪而產生了“箏”,這種說法是毫無科學根據的,只是傳說而已,不說把爭的人說的多么無情無義,單就一種樂器來說,都是由無數個部件組成的,缺一不可,爭一而破為二,必然破碎或殘缺不全,怎末會成為兩件單獨的樂器呢。

2、箏筑同源

東漢應劭《風俗通》云:“箏,謹按《禮﹒樂記》五弦,筑身也。”東漢許慎《說文解字》(宋代徐鉉校定重刊本)中記載:“箏,鼓弦,竹身樂也,從竹,爭聲。”

我國的樂器發展史是現有打擊樂器,后有彈撥樂器的。筑的右手奏法,以竹尺擊之,沿用了打擊樂器的奏法,這與箏相比用指彈奏簡單的多。綜上所述,箏與筑有著不可分割的淵源關西,箏是由筑發展而來的,筑之源即箏之源,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姜,箏筑是同源的。

3、蒙恬造箏

據《隋書﹒音樂志》載:“箏,十三弦,所謂秦聲,蒙恬所造。”但劉朐在《舊唐書.音樂志》中記載:“箏,秦聲也,相傳蒙恬所造,非也!”公元前237年(始皇十年),秦宰相李斯上書勸秦始皇收回他對客卿們下的逐客令的《諫逐客書》中說:“夫擊瓮叩缶,彈箏博髀,而歌呼嗚嗚快耳者,真秦聲也。”這在時間上比蒙恬發跡之初早了十六年。所以蒙恬造箏的說法是靠不住不的。

至于蒙恬改革箏的說法倒是有可能的。

清朝著名的訓詁學家朱駿聲在《說文通訓定聲》記載:“古箏五弦,施于竹,如筑。秦蒙恬改為十二弦,變形如瑟,易竹于木,唐以后為十三弦。"這一段文字記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箏。

從歷史材料看,早期箏與筑更為類似:都是筑身,都是竹制,棒狀、細頸、都是五弦。

總之,箏很可能來源于一種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簡單樂器。年代當在春秋戰國時期或春秋戰國之前,不可能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的秦代。箏、筑、瑟的關系,既不是分瑟為箏,也不是由筑演變為箏,而很可能是箏筑同源,箏瑟并存。五弦竹制箏演變為十二弦木制箏,筑身筒狀共鳴結構演變為瑟身長匣形共鳴結構,可能是參照了瑟的結構而改革的。

二、箏(弦)及彈奏方式和演奏技巧的沿革

1、箏(弦)的沿革

古代的箏曾為五弦,到了戰國末期,為了加寬音域,增加到了十二弦。以后箏弦的增加速度很緩慢,從漢晉到唐宋這1300多年間,只增加了1弦。十二弦與十三弦雖然只一弦之差,但從五聲音階的定弦原則來看,它的目的在于加強主音,使其實用價值更大。箏發展到漢代已出現了轉調。候瑾《箏賦》中記有:“于是急弦促柱,變調改曲。”是采用移動箏柱來轉調的。十三弦箏,在隋代就已出現,隋文帝開皇雅樂中首見載有十三弦箏的使用。隋代箏的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轉調的方法:“促調轉移柱”(王台卿詩),“調宮商于促柱”(顧野王賦)。盛唐時期流行的十三弦箏是在十二弦箏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的。在唐宋時期,十二弦箏與十三弦箏并存,但有雅俗之分,十三弦為俗樂箏,流行于民間﹔十二弦箏為雅樂箏,流行于宮廷。宋陳煬《樂書.宋史.樂志》中記載:“本朝十三弦箏,然非雅部樂也。”這一時期的箏弦,多用絲弦或(昆鳥)雞的筋作弦,這在唐朝詩人劉禹錫和唐彥謙的詩中都有提及。岑參在《秦箏歌送外甥肖正歸京》詩中云:“汝不聞秦箏聲最苦,五色纏弦十三柱。”絲弦的主要特點是:銀色深厚、靈透、柔和、韻味深長,最富于表現慢板及花音不多的庄重古朴的抒情樂曲。

到了元、明、清三代,又出現了十四弦和十五弦箏。明末清初,南方各地開始使用銅和鋼的金屬弦,如粵、閩兩省首先使用銅弦。到了20世紀30年代后,出了繼續使用傳統絲弦外,又開始使用鋼弦。鋼弦銀色清越、明亮,余音長,最適合表現音韻典雅纏綿的樂曲。這一時期的演奏技巧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,據明代《敦煌實錄》云:“索函宗伯夷成善彈箏,悲歌能使喜者墮淚﹔改調易謳,能使戚者起舞,時人號曰:雍門周。”由此略見一斑。

清代的箏有了新的發展,值得重視的是,清代十四弦箏已用了七聲音階的定弦。在《律呂正義合編》中記載有:“箏似瑟而小,十四弦。...﹔各隋宮調設柱和弦以諧律呂,通體用桐木金漆,四邊繪金夔龍,梁及尾邊用紫檀,弦孔用象牙為飾.....今箏十四弦則五聲二變為七,倍之為十四也”。這里說的“五聲二變為七,倍之為十四也”,即指七聲音階定弦。另據記載,清康熙年間,曾有人用箏等四種樂器在宮廷合奏了康熙根據琴曲改編的“平沙落雁”。當時還有人用箏獨奏了變調“月風兒”。十六弦箏的出現,大概在清朝末年或民國初年前后。

從建國后到現在,箏弦的增加很快,箏的演奏藝朮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,箏的改革也進行了多種實驗,制作了多種優質精美的箏(如四川箏、上海箏、蘇州箏)﹔箏的轉調也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,已經改革了几種轉調箏(如營口二十五弦腳踏張力轉調箏,沈陽音樂學院移碼轉調箏,蘇州四十四弦腳踏轉調箏,上海音樂學院蝶式箏),這些轉調箏擴大了箏的表現力,使箏更便于參加合奏和伴奏。近年來,古箏的弦又出現了尼龍弦。這種弦是以金屬弦為內質,外加以尼龍絲纏繞而成。尼龍弦在一定程度上,既有金屬弦那種清脆、明朗的特點,又有絲弦委婉質朴的韻味,他的余音長短適中,音韻較為清雅含蓄,最適于表達現代雙手技巧復雜的樂曲。

2、彈奏方式及演奏技巧的沿革

今日箏流行于與專業演出和民間,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樂器。但用假甲彈箏,并非近代之創。早在南北朝時期(公元前502年)的梁代《梁書﹒羊侃傳》載:“有彈箏人陸大喜,著鹿角爪,長七寸。”在李商隱的《無題二首》詩中有:“十二學彈箏,銀甲不曾卸。”另外,在《資暇錄》中對假甲的使用有如下的記錄:“今彈箏,或削竹為甲,以助食指之聲。亦因研公也棄真用假,舍清才從濁。人蓋靡只其由也。至如箜篌之與秦箏,若能去假還真,其聲婉美矣。”

溯其本源,既然有“代指”與“去假還真”只說,可見最初彈箏乃是用肉甲來演奏的。后來由于假甲音量大、使用方便、不易損壞等原因,逐漸取代了肉甲,一直流傳到今天。今年來,隨著箏演奏技朮的不斷發展和演奏力度的加強,以及箏弦的加粗,使假甲更加普遍的推廣開來。

傳統的箏曲,右手彈奏旋律,左手施以顫、按、滑、揉等技巧,這是從古流傳至今的演奏方法,也叫傳統奏法。致于左手何時開始移到箏碼右邊和右手同時演奏的,無從考究,但在敦煌壁畫中已看到雙手彈箏的形象,還有在陝西藍田水陸庵佛寺群雕中也有生動的雙手奏箏的樂人形象。

1935年,杭州國樂研究社用鉛字印制的合奏曲《將軍令》的古箏分譜中,可以明顯地看出“雙手抓箏”手法的運用。我們還可以在王巽之先生傳譜的《月兒高》、《四合如意》等曲中看到左手簡單的伴奏音型和划奏技法。

1955年,趙玉齋教授創作箏曲《慶丰年》,使左手的技巧有了突破性的進展。在這首曲子中有了琶音、和音、三和弦,左手能和右手交替彈奏旋律,左右手大、食、中指的演奏技巧有了很大發展,《慶丰年》一曲開創了古箏雙手演奏技巧的新篇章。

1965年,原上海民族樂團古箏演奏員王昌元創作的箏獨奏曲《戰台風》,在傳統“四點一”指法基礎上創出“掃搖四點”奏法,在傳統食指抹弦奏法的基礎上,創出“雙手食指點奏”奏法,把古箏演奏技朮推向了新的階段。

繼《戰台風》之后,《幸福水渠到俺村》、《草原英雄小姐妹》、《東海漁歌》等曲的出現,使古箏雙手演奏技巧繼續發展,更趨完善。80年代以后,現代箏曲如雨后春筍般的涌現出來。如《山魅》、《黔中賦》等曲,突破了傳統的五聲音階的定弦法。

隨著新的雙手演奏技巧不斷涌現,不斷革新,古箏的表現力也會不斷的提高,也必將不斷推動古箏事業的發展。

相关推荐

五线谱怎么看?没有比这还详细的了!建议收藏
365永久激活怎么做到的

五线谱怎么看?没有比这还详细的了!建议收藏

📅 07-18 👁️ 7029
腾讯手机管家怎么样(腾讯手机管家的使用感受及优缺点简述)
微信借款到賬時間詳解:影響因素及加速技巧
365bet在线体育

微信借款到賬時間詳解:影響因素及加速技巧

📅 08-16 👁️ 4194
纠正中文常见错别字
365bet在线体育

纠正中文常见错别字

📅 07-26 👁️ 5989
【便民】昨天,这款绍兴本土叫车软件上线,1436辆出租车在线接单
笔记本内存升级攻略:从16GB到64GB,3分钟轻松搞定!
365永久激活怎么做到的

笔记本内存升级攻略:从16GB到64GB,3分钟轻松搞定!

📅 08-02 👁️ 9707